城市智慧金融服务平台运营商

服务实体经济 防范金融风险

金融交易与风险控制专家

专业团队 领先技术 实战经验

时评 | 影子银行强监管利好普惠金融发展

首页    行业新闻    时评 | 影子银行强监管利好普惠金融发展

       近日,银保监会发布了《中国影子银行报告》,首次给出了影子银行的官方定义。通俗讲,影子银行就是指常规银行体系以外的各种金融中介业务,如网络借贷P2P贷款、融资担保公司在保业务、非持牌机构发放的消费贷款等。我国的影子银行绝大部分是银行贷款的替代,但客户评级标准又显著低于贷款客户,无论是融资来源还是资金投向都承担直接的信用风险。
       不可否认,影子银行是金融中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金融中介的特点,大幅拉近了借贷双方的距离,同时又可为特定微观主体服务。但影子银行的高杠杆、套利性、游离于监管之外的特性也不得不让我们警惕起来。由于部分监管不规范的影子银行业务迅速发展和部分金融机构存在道德风险,导致一些初衷良好的普惠金融政策,变成“普而不惠”甚至“不普也不惠”。未来影子银行将和传统金融体系长期共存,对于普惠金融而言,影子银行既可以是“助推器”,也可能是“拦路虎”。影子银行如不严格监管,将制约我国普惠金融发展。
       第一,影子银行引导资金脱实向虚,无法及时惠及小微群体。套利是资本市场的特征,同时也是影子银行经营模式的重要目的。我们期望央行投放出来的大量资金投向实体经济,用在真正需要的小微群体身上。然而,影子银行的存在,使得资金停留在流通环节空转,真正需要资金的实体经济和小微经济主体并没有真正的获得惠顾,这与普惠金融的初衷背道而驰。
       第二,影子银行的高杠杆提高了小微主体的借款成本。影子银行的高杠杆特征使得可以利用较少的资本撬动巨额的资金,拉长了资金流转的环节,即使最后到了小微经济主体手中,也会导致资金的使用成本提高。比如一些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打着普惠金融的旗号,做着“不普惠”的事情,在实际操作中并未真正落实对小微企业服务优惠和减费让利的原则,成为“普而不惠”的典型。
       第三,影子银行刚兑预期提高了资金链的敏感性,极易引发社会动荡。互联网金融、P2P贷款等网络金融业务发展迅速,本应只承担信息中介和支付中介功能,但事实上却从事贷款等资金信用活动,并长期处于监管真空地带。一旦经济下行,坏账率升高,风险开始集中爆发,犹如拆东墙补西墙的“庞氏骗局”,也导致各种大规模聚集维权事件层出不穷,对社会稳定产生了严重威胁。
近年来,监管层已经在加强对高风险影子银行的监管,也取得了明显成效。未来要防止部分高风险影子银行借不当创新卷土重来,尤其是要警惕打着普惠金融的旗号做着“普而不惠”业务的伪创新,让更多的弱势群体真正享受到普惠金融带来的美好,做到“普而惠”。

2020年12月11日 12:00
浏览量:0
收藏